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陶然草堂 (http://trct.net/index.asp)
-- 砚余燕语 (http://trct.net/list.asp?boardid=23)
---- [原创]【古林探源】之一:走进葑里村 (http://trct.net/dispbbs.asp?boardid=23&id=452)
|
-- 作者:小胡
-- 发布时间:2016-9-20 15:33:35
-- [原创]【古林探源】之一:走进葑里村
[原创]【古林探源】之一:走进葑里村
毛燕萍/文
我母亲童年在古林镇葑里村渡过,古林是我母亲的祖上生活的地方。儿时,常随外祖母和父母亲从宁波濠河头坐航船去古林探望故里乡亲。
古林,位于宁波西南部的一个江南小镇,座落于甬江、姚江、奉化江上游。公路纵横,水网陌阡,为典型的江南水乡。
古林又名黄古林,是闻名中外的草席之乡。记得孩提时随父母赴古林葑里老家,按家按户可以看到编制草席的大木架。这里最好草席叫“白麻筋”席子,到了夏天用上这种“白麻筋”席子,平、密、滑、凉,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工艺。直至今天,“白麻劲”席子产品与名声已遍播全国乃至海外。
刚过元旦,我与父母仨打的再返古林葑里村。下了车,沿河而行,河水清清,河边新旧屋舍参差,偶见三二小船泊于岸边。慢慢地,我们与江南水乡景色溶为一体。
就在清清小河边,我们遇到了当地的业余文保员林如悌老先生。林老先生告诉我们,进村要经过的第一座桥叫“黄古林桥”,该桥建于清咸丰九年。河边的黄古林庙,有相传有2000多年的历史,并于清咸丰九年重建。庙旁有古戏亭,建于清道光二年,保存完好。过桥向右行至三四十米,有一气势不凡,保存完好的石拱桥,名曰五港桥。五港桥桥敦厚重,共三拱,俗称“三眼桥”。每个拱中间设石柱上刻有笔势苍劲的楹联:“锡峰影且列,它水近流通”、“月窟云程状,龙蟠虎踞形”、“洞筑三环月印圆,河分五港源流长”、“波心倒映开金镜,水面横飞落彩虹”。据《明嘉靖宁波府志》载,五港桥始建明天顺八年,清同治八年重修。站在桥上,可见水系纵横贯穿乡里,蔚为可观。
一路上,有乡亲在河畔洗漱的,有正在自制咸菜的,有在酿制米酒的,还有做年糕的……。我们仨一边寻找先祖留在村里的痕迹,一边拍摄着这无数的乡土人情。乡亲们见有外人来到,不论是认识的还是不相识的,都会主动引路,帮着做解说。多少年没到古林葑里村,踏上这一块土地,乡风还是一样的纯朴,令人倍感亲切,犹有进入桃源一般。
走进村落,河水清澈,古樟茂密。一些建造于200多年前的民居格外引人注目,流水小桥乌蓬船,黛瓦青砖马头墙。柔美与沧桑,似两颗明珠一般镶入这个村庄。
行走在乡间,一不小心,就可以看到一块乾隆年间、光绪年间的石碑或匾额,这些石碑都被当做房屋的基石,多少年来,它们承载着一段段厚重的历史,而今还却照样肩负重任。镌刻在这些碑匾上的文字,或雄厚,或典雅,或清秀,从中可以了解到我们有不少善书的祖先。还有许多早年用砖瓦砌成的民居,在一道道墙上,你可以找到无数精美的瓦当。有明清的,还有更早的,一片片,静静地向传递我们着古老而十分亲切的气息。
在张大生大宅院里,我们见到了葑里张氏第十世祖耀章公公,他领着我们来到新建的张氏宗祠,并送了我们一本一九九七年新编的《葑里张氏谱》。从这本宗谱中,让我对母亲一族的祖先有了更为详细的了解。
葑里村有“父子登科府”,建筑距今约有150多年。我每一次去古林,都必须去那里看看。因为那是我母亲祖上留下的宅院。母亲的爷爷、我的曾外祖父张氏名讳桢泰,是清光绪八年举人,据古林镇人民政府网上的《古今名贤》栏目介绍:我的曾外祖父“乳名松寿,字薇州,光绪八年举人,敕授文林郎右副都御史巡抚浙江盐政使之职”。而我母亲的伯伯、我的大外祖张氏名讳原炜则是清光绪二十八的举人,在世时“与章炳麟、冯君木并称国学大师”,父子俩双双中举,享有美誉,“父子登科”由来于此。据我母亲回忆,宅院庭中原来悬挂着曾外祖书写的匾额“登科”二字,而宅院的大门上方,则悬挂着“父子登科”匾额。为同治十年进士陆廷黻所题。
现今的“父子登科府”,断砖残瓦,景象凄凉。犹如风烛残年的老人,不堪风雨,无法使人联想往日的荣华。“旧时王谢堂前燕”,而今凌空奔八方。宅院的后人早就远离故乡,有在北京、在上海、在辽宁甚至远在海外。因此宅院早在外婆在世时,易主给乡亲。而今面对古人留下又多年失修庭院,赌物思人,心中的那一份沉重和痛楚无人知晓,无人理会!
耀章公公听我们说起宅院的陈年往事,指引我们去一家农户察看,在他的引导下,我们惊奇地发现了我曾外祖父张桢泰所书的“登科”匾额。这家农户用匾额作门板使用,板面早已风化排逢,上款两行小字因为接近地面已磨糊不清,居中的“登科”大字及落款“光绪八年壬午科乡试中式第三十名举人张桢泰立”清晰可见,这个意外的发现让我们喜出望外。
前几年去古林曾发现外祖父为其姑婆题写的寿域,据碑上年代推算,是我外祖父37时所书,碑文笔力雄健挺拨,非经多年砚池磨练所不能及。当时想办法托片,因为毫无经验,托片不尽人意,然字迹清晰可辨。这次再去重新托片,结果依旧不理想,万般无奈。村里人见我们对此碑兴趣浓厚,叫来一老者,一问知是碑中所刻的陈廷棫之孙,如此算算辈份,那老者应与我外祖父同辈,也可算是亲戚了。相互之间,如遇故人,互留地址、电话并合影留念。
古林,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江南水乡,一砖一瓦,一桥一亭以及那悠悠的流水,都传递着故事,尘封的,或是敞开的,神秘而传奇。而今,我走近古林,似乎愈加苍凉!我已经找不到过去挨家挨户手工编席的席机,我不无理由的担心,生怕在某一天,找不到经历百年风雨苍桑黄古林桥、五港桥,找不到见证时代变迁的古樟和“父子登科府”,找不到承载无数故事的戏亭和黄古林庙……
我们从历史的那一头走来,我们无法割舍过去的历史,没有过去,就没有今天,也就不可能有未来!美国影片《阿凡达》中纳威人有一句话说得好:“所有的能量是借来的,总有一天要还回去。”现代人在构筑今天和未来的时候,应该留给历史以一席之地。 2010年1月
|
-- 作者:小胡
-- 发布时间:2016-9-20 15:34:26
--
始建明天顺八年,清同治八年重修的五港桥
|
-- 作者:小胡
-- 发布时间:2016-9-20 15:35:11
--
承载无数故事的戏亭和黄古林庙
|
-- 作者:小胡
-- 发布时间:2016-9-20 15:38:01
--
梦里水乡
|
-- 作者:小胡
-- 发布时间:2016-9-20 15:39:18
--
民宅
|
-- 作者:小胡
-- 发布时间:2016-9-20 15:45:14
--
百年古樟
|
-- 作者:小胡
-- 发布时间:2016-9-20 15:47:46
-- 断砖残瓦,景象凄凉的“父子登科府”
断砖残瓦,景象凄凉的“父子登科府”
|
-- 作者:小胡
-- 发布时间:2016-9-20 15:48:35
-- 被当作乡居房门的曾外祖父"登科"匾额
被当作乡居房门的曾外祖父"登科"匾额
|
-- 作者:小胡
-- 发布时间:2016-9-20 15:49:15
--
无数精美的瓦当。有明清的,还有更早的,一片片,静静地向传递我们着古老而十分亲切的气息。
|
-- 作者:小胡
-- 发布时间:2016-9-20 15:50:20
--
外祖父三十七岁时的字迹
|
-- 作者:小胡
-- 发布时间:2016-9-20 15:51:00
--
资料档案:
我的曾外祖父张氏名讳桢泰(1856-1906)乳名松寿,字薇州,光绪八年第三十八名举人,敕授文林郎右副都御史巡抚浙江盐政使之职.时隔二十年,其长子中举,"父子登科",门楣显赫,传为佳话。曾外祖一生勤奋好学,教书育人,勤政清廉,多有俭训,后人亦多不铺张,知足常乐.曾外祖在世时曾在家乡葑里曾开采十胜景,惜现不复存在。
我的外祖伯张氏名讳原炜(1880-1950),曾外祖父张氏名讳桢泰之长子.为清光绪二十八年举人,字于相,号悦庭、晚号葑里老人,又以于相置之。熟读经史,尤精史记,曾评点《史记》和《五代史》,与冯君木,陈训正并称甬上名儒。曾任鄞县教育会副会长。名噪一时的童第德、罗惠桥、扬菊庭、汪焕伯、吴泽、袁孟醇均出自他的门下。1912年,历任浙江省议会第二、三届议员。书法入欧虞。当时,凡甬属名人的寿幛、墓志、地方建筑、碑碣等多有他的手笔。鄞县通志馆成立时,兼任文献志主任,著有《葑里剩稿》四卷54篇。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与我外祖伯多有往来,沙老自述的《书学师承交游姓氏》中提到问业同县张于相原炜。
我的外祖父张氏名讳原燿,曾外祖父张氏名讳桢泰之次子.乳名雨田,字禹甸 ,号朗庭。生于光绪十年甲申闰五月初六,卒于民国二十三年甲戌三月初四。因当时科举已废,未得功名.同盟会成员.葑里乡第一个剪辫子参加辛亥革命。曾任民国版《鄞县通志》书记.书法有名于时,题甬上“一元桥”、“一二八桥”等匾额多处,因宁波旧城改造未能妥善保留。书题《宁波小同行永久会碑记》,石碑现存宁波钱业会馆,《甬城现存历代碑碣志》中也有记载。墨迹有行书《静夜轴》《空山轴》存于宁波天一阁。
我的外祖母,叶氏名讳安乐.外祖父过世之年,我的母亲尚在外祖母腹中,时隔二个月,我的母亲出生,外祖母终生未嫁,日夜不停做着针线活,含辛茹苦抚养四个孩子生活读书,直至学业有成。
葑里张氏第十三世外孙女毛燕萍拜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