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陶然草堂 (http://trct.net/index.asp) -- 砚余燕语 (http://trct.net/list.asp?boardid=23) ---- [原创][散文] 砚余燕语 (http://trct.net/dispbbs.asp?boardid=23&id=486) |
|
-- 作者:小胡 -- 发布时间:2016-9-20 19:12:18 -- [原创][散文] 砚余燕语 砚 余 燕 语
毛燕萍 / 文
近年有暇,多与砚池为伴。砚边堆有各类书籍。临池、阅读,每有心得或趣事,便拾得砚边小笺记之。零零星星,未作贯通。今将其串之,冠名为“砚余燕语”。
● 陆桴亭《思辨录辑要》卷三中有云:“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断,悟头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学书亦当如此,有天分,不加以勤逸,则心有余而手不能及;天分加之勤奋,方能渐入佳境,心手双畅,悟得书道。 ● 甬城三江口畔七塔报恩禅寺,距今建寺1150周年。戊子初夏,应方丈可祥大和尚之邀,赴寺中雅集。同行有宁波诗社社长周律之、副社长曹厚德、李亮伟、顾问郑玉浦、及董锦云、陈鸿培、沈元魁、李羡唐、裘勇奇、谢君度、王介堂、陈春玲、赵春玲、陆爱国、李文国等二十余人。七塔禅寺僧人结庐人境,大隐于市;安贫乐道,乐善好施;为去岁冰冻及今年地震灾害先后慷慨解囊六百万,其义举令人钦佩。遂撰书楹联一副以记之:
七塔招提,觉海慈航流芳百世; 三江胜地,祥云吉雨泽福千秋。 ● 夫君善画,颇得其外祖父黄固源衣钵。以画会友,不求闻达。近见其也迷上《书谱》,一临已过三通,问为何?答:“古人云:‘书画同源,书为先。’吾习书。于画有益也”。 ● 余初学诗,儿方十岁。一日,将诗与儿,儿不屑之,曰:“非好诗。”问:“为何?”答:“难懂。”笑曰:“格律诗,难为我儿了。”未料,儿反驳道:“古人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也属格律诗,好懂,乃好诗也。” ● 古人论诗有“养以致厚”之说,胸中不厚,内薄则外窘。所谓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是也。诗如此,书亦然也。书何以为厚?当擬古不缀,然后化之。 ● 在鄞州古林,觅得外祖父为族人所书寿域一块,高1米,宽2米半。见其字,苍劲有力,法度严谨;再见落款,文采独俱。令晚辈敬佩。听萱堂大人说起,旧时甬上有“一元桥”、“一二八桥”等多处匾额,为外祖父所题,十分精彩。可惜早年旧城改造,未能保存,现已无从查考有关匾额下落。外祖父书法字迹及其书画藏品也于动乱时期荡然无存,实感惋惜。所幸有“静夜轴”“空山轴”字迹藏于天一阁,仅此两件而已。 ● 家有白龙山人绘画挂历,其山水小品清雅恬美,每每观之,便生临习之念。一日,终于铺纸挥毫设色,一个时辰,山水小品临作已一气呵成,画毕,似乎胜于以往涂鸦,甚喜。自忖,作书若得五合之一“偶然欲书”,可期佳作;画亦当如此。 ● 余好花草,寒舍小园,窗台前后乃至案头琴架,放置各式自播花木、自制盆景。置身于陶然草堂百草园内,读书习字,满纸浸香,亦是人生一大乐事也。 ● 米元章有云:“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诗书画印,莫求四全。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是也,要能舍筏登岸。 ● 晚间*床读书,心觉舒坦,手臂难免受罪。一日,灵机一动,于床边置一小桌,床头灯光照于桌上,恰到好处。如此读书,十分舒适。夫君见此景,羡慕至极,问“感觉怎样?”玩笑曰:“胜过坐在清华园图书馆也”。 ● 宁波古阿育王寺,相传为舍利真身涌现处。现重建并取名为广利寺。戊子桂月,应邀为重建中广利寺藏经楼撰书楹联一副:
居净水清山,观贝叶昙花,频开觉路; 听晨钟暮鼓,读明经慧典,广渡迷津。
● 静乃境界也。独处时能静,可喜;喧闹处亦能静,高明。研究书道,贵在静,心静则生悟。悟而后能将前贤之精华,经思考、消化、吸收,则令精神气质独俱一格。
(上述文字已刊于《书法报》2008年12月24日第八、九版“兰亭诸子推荐榜”) |
|
-- 作者:小胡 -- 发布时间:2016-9-20 19:14:5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