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律之同志《散心书展》的几点感受
陈筱儒 / 文 己丑年盛暑,草于宁波新境寓所
我是一个书法艺术的观赏者,少有临池,由于离职后对绘画艺术的偏爱,书法也有接触,耄耋之年,雅兴未泯,逸趣尚存,前不久闻律之同志《散心书展》在月湖举行,便乘兴往观,作品琳琅满目,满载画意诗情,极具感人的魅力,令我感受到美的愉悦。
“散心书展”,揣其命名,曰“散心”,盖为“寄情”、“遣兴”,或如古人所谓的“散诸怀抱”之意也。乃作者抒发心灵深处的情思和志向,通过自己创作的书法艺术形象,向观众作一次坦诚的展示。
我作为一个观赏者,细细参观品赏,深深感悟到作者的襟怀、情操和高雅的艺术情致。同时看出作者对书法艺术至善至美的追求,探索的情趣。尤其感到作者在运用不同书体笔墨造型,承载不同思想情感的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的灵敏而深邃的智慧及高超的才华,以及娴熟扎实的笔墨功底。使之成为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完美的融合而统一的整体,具有创新意识,真所谓书如其人,极具感人魅力。
书展历程一月,虽未见隆重仪式和排场操作,而熙来攘往观者群中,据说有从旁道闻风乘兴而来,有景区游人过客不期而遇,驻足企观。多为书艺普通爱好者和探索求进者,但也不乏文艺界其它领域的学者、名士,对书法艺术抱有情趣观摩者。各种高雅的文化艺术,虽各成体统,各有千秋。但“言情述志”是一致的。文学作家以文字语言词汇描写人物故事而“言情”,画家以水墨丹青兼工写意而“寄情”,诗人、歌唱家以赋、比、兴、托物拟人借景而“抒情”,戏曲艺术家则以唱、念、做、打,演艺而“表情”,音乐、舞蹈家以优美旋律的不同节奏和靓丽舞姿形象而“传情”,而书法艺术家则以真、草、隶、篆的不同书体,通过笔墨造型而“载情”,“表情言志”。
从展出的六十余件作品中,有鸿章、榜书,有立轴、横披,以及斗方、扇面、手札、牍笺等等,在各种不同书体,各种不同规格层面上,首先跃入眼帘的是栩栩如生的灵动之势,有跌宕瓢逸潇洒之姿,亦有庄重浑厚稳健之态,其幽静之雅姿如沉鱼落雁,其灵性之动态如鹊跃鹰旋:雄而壮之,尤似将士操戈策马布阵在边关疆场,精而致之亦如轻风荡漾中蝶阵蜂群穿舞在百花丛中。观者随之心动而神往。进而澄目静观,在展品不同层面上,满载书卷的风骚,文章的雅韵。乃书家在不同的社会境遇中和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生的大小事件中,不同的思想感受,用不同的艺术语言,展现在书法作品之中。有作者欢欣之情如“宁波解放六十年纪事”,及“荆花怒放”的香港回归十年繁荣的喜庆,有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百字令》敬贺之情致,以及《千秋岁》为新世纪祝福的情操等等。也有凭借前人诗意的经典箴言,通过书法作品表达自己各种思想感受而发的,如有苏轼“望湖楼下水如天”逸情遗兴之咏唱,有如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悲愤感慨之声。亦有借***“橘子州头”即景抒情述志,以及“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英雄豪赞,更见“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奏乐有于阗”欢欣胜利的凯歌,亦有如“曲水流觞”般低回吟唱,亦有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般引吭高歌。观其作品令人沉思而陶醉或感奋而动情。再看不同板块上的章法,既有规范的艺术布局,也有别开生面的破格的精巧设计,疏密有致,参差得宜,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抑扬顿挫,充满音乐的节奏感,观者尤如进入音乐家主旋律的殿堂,欣赏相协而和谐的优美的交响乐章。这个情景交融的书法展品,乃作者的灵性智慧和热忱肺腑的心血渗透在笔情墨趣之中,散发出诗与音乐般的雅致幽韵,和花与酒般的醇味与芬芳!
书法是高雅文化艺术之一;通过其外在的形象表达在思想情志的美。其主要功能是陶冶心灵。这种“完美”的书法艺术,不是随意搬弄而设计的花架子,也不是虚幻的海市蜃楼,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功底之上。常言“十年磨一剑”,“铁块磨成针,全*功夫深”,“功到自然成”。作为书法艺术的基本功,一*“攻书”,一*“临池”。攻书就是从读书中培养情志,积累知识;临池就是在临摹书写实践中训练笔墨功夫,提高造型技能。我们从这次展品中看到作者在十四、五岁时临摹钱太希和吴公阜的三帧尺牍,可见其“笔致潇洒,尤有二公之风韵”更见其“少小勤书之迹”(见书法篆刻名家周节之题跋),那是六十多年以前的作品,又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历程,由于作者勤奋自勉,其功底更加扎实。正如杜甫诗中所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者孜孜以求,以“闻鸡起舞”之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终于实现“笔歌墨舞”这个“完美”艺术的崇高理念(见展品)。作者在长年岁月中积淀丰厚文化底蕴,通过历代书家有关“书艺”“书道”“书理”传统的论著,谙知各种书体的产生、发展演化过程的原理。以及有关笔墨技法功能不同流派实践经验的意结论述等等,并通过自己临池实践,对前人论述不断进行验证、比较、鉴别,吸取其精粹,动用到创作的再实践中,创作出具有自己面目的,个性鲜明的,并具有特殊丰采的新的书写风格。真如作者心得“纳古今而新意自出,融百家则神奇乃生”(作者《雕虫小记》)这就是建立在深厚传统优秀文化基础之上的真正意义上的名符其实的创新,使观赏者有一种难以言状的焕然清新的感受。
我之所以认为“散心书展”作品是完美的,创新的,除了前述提到的一般理据,再从展品中随便抽出几幅,简要列举以为例证。
例证之一,“书者散也”和“书心画也”同为条幅,由于作者情思和致趣有别,其作为载体的书法和笔墨造型也完全不同。前者以洒脱而飘逸的草体为之,后者则以工整端庄而宁静的篆体成之。再从“书无意于佳乃佳尔”虽也以草书体作成,但与前者“书者散也”完全不同,后者以斗方格局,笔墨轻重浓淡适宜,略显娴熟秀美。
例证之二,“静观自得”和“荆花怒放”二幅同为篆体,而前者以斗方形式破格布局,似在注目凝神,修道而入仙,后者则以条幅的形式,似靓丽端庄,重墨篆书意在表达对香港回归十年的繁荣景象的一种盛情仪态。
例证之三,“蜗庐”中堂,以枯木折干,略显倾斜的篆书勾勒一幅简陋蛰栖之所,并附行书小草“安居蜗庐,安心一邱壑,过眼即云烟”表达作者宁静致远的情致,超尘脱俗的情怀,以及对生活不拘细节的豁达大度的情操。
例证之四,作者以清癯弥坚的殷墟甲骨文集字为联“安得天下宁无事,老归故土教儿孙”以表达作者的情志和心愿。
以上这简单几例,可以看出书法作品的完美和作者创新的大家风范,这种创新不是某些自诩“现代派”既少传统文化底蕴,又少临池实践磨练功夫的那种随心所欲,信手涂鸦,所谓的书法艺术的“创新”。
为结束本文,试步宋代朱熹《半亩方塘》七绝原韵,拙撰《一座方城》与书展作者和观者共勉:
一座方城雅鉴开,散心书展见情怀。
问君那得纯真美,源自灵通肺腑来。
朱熹作为理学家教育家,以“半亩方塘”比喻“经典书卷”,以“天光云影”比喻学说文章。启示人们从读书中获得知识的“源头活水”。
我作为一个书法艺术的观赏者,以“一座方城”比喻“书法文化宝库存,以“散心书展”为精神食粮,勉励观赏者从书展中获得“美的熏陶”,“精神的享受”。
附朱熹《半亩方塘》七绝: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