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一》
自母亲骨折术后出院到家,我住到了父母家中。
父亲近期也体力不支,氧饱和只有70几。
儿童节前网上订了弹子棋,想陪父母在暇时重温
一下童年的乐趣,可惜还没有到货。
宁波人常说"老小孩,小小孩″,此话不假。
有一次去买面包,看到养乐多,顺手买了一些。
到家,父亲问,这是什么?我说,味道不错的,您尝
尝。父亲乐滋滋地拿起来吸,那样子,活脱脱一个小
孩样。
当时就告诉自己,记住了,老人要当小孩一样
地待他们。
母亲出院后,消炎、止痛改输液为服药,昨天
下午应邀抽空去美术馆参加“荣安杯”少儿艺术展开
幕式。活动结束即到家,母亲告知下午开始浑身发痒,
疑是头孢过敏,咨询医生,告知停药。晚上奇痒未止,
再询医生,告知可服西替利嗪。
停药后未见好转,一夜未得安睡。
今天五点即起身,陪母亲前去医院急诊,配过
敏药、肌肉注射。似乎稍见好转。
到家想想,真是没有经验,要是昨晚就想到去
急诊,是不是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按规定,今天上午要去住院部换药,回家吃过
早饭和配来的药片。上午7点半,推着轮椅陪母亲去
医院。这个时候如果开车去医院,门口要排上长长的
队,好在医院离家近,用轮椅更省时。
前几天为父亲约了中医,在自助挂号机上领了
号。前段时间因为母亲手术,一时照顾不到父亲,现
在一定要好好调理了。我时常想,这时间,就像以前
裁缝套裁衣服一样,不浪费小小的一片布料。
母亲换药,伤口愈合良好,让我安心。回家路
上,母亲问,推着轮椅重不重?是不是很累?我说,
不重,很轻的。
母亲说这话时,小时候父亲出差在外,母亲带
着我们三个小孩去医院输液的情景像电影镜头恍过。
那时候,家里有一个孩子发烧什么的,母亲都会带上
我们一起去医院。怕小孩自己在家不放心。
小时候,坐着坐车父母推,长大了,也为父母
推推轮椅。
陪母亲换药回家还不到上午9点,正好再推着轮
椅陪老爸就诊、检查、配药。中医、西医都要求父亲
住院,父亲一脸为难。
是啊,母亲刚出院,又过敏。
而我,因为兄弟全家目前都在美国,也体会着再
过一、二十年后独生子女的生活状态。
父亲担心,他要是现在住院,会给大家带来更大
的压力。
在病房和陪伴照顾父母的几天,赶写几个展览和
刊物的约稿,都是见缝插针地完成。展览的大部分作品
采用了小块书写再后拼接的格式,这样可以在医院的小
桌板上完成。有几次,医生疑惑地问,这样也能写?一
次,医生晚间查好房,随手熄了灯,我也不好意思再开
灯,就打开手机上的手电筒做照明。这样的时候,不常
有,说起来,像天书,好像我们现在听老人讲久远的事,
令人将信将疑。
六一,是孩子们的节日。对于中年人和老年人,
更多的是一份责任或者是一份磨难。
人生之路,谁有不难的吗?难,也要坚持。坚
持了,难,是一首诗,难,也是一道风景。
毛燕萍于2018年6月1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8-7-9 12:32:5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