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 書 淺 議
金海雄
內容提要:
書法可分為“寫字”、“書法”、“書道”三個層次,同時包括有志于書法藝術者的選帖、臨帖、創作等方面的問題。
一、關於書法的三個層次
中國書法作為一種藝術門類,自古以來,成千上萬的人為此努力學習一生,但真正成家者所剩無幾,主要因為沒有探索到書法的真諦。古人對書法作過許多評價,如神品、妙品、能品、逸品、佳品等等,這些都是賦予某幅書法作品一定層次的名稱,比較抽象。我想將書法層次問題作一較為直觀的通俗的說法。
通常我們所說的書法,即用毛筆寫字,實則是實用的初級階段。寫到一定功力能被行家首肯了才叫書法,這是中級階段。再到上一級水準,只稱書法家為書法大家或巨擘。為了說明問題,不妨將書法分為“寫字”、“書法”、“書道”,這三者之間既相互聯繫,又相互交*,還存在著層次上的區別。
何謂“寫字”。寫字就是我們通常在實用的基礎上要求規範、正確、整齊、流美,對起落行筆、間架結構、點橫撇豎都有一定要求,所以有一手工整漂亮的字足以應用和被人讚譽,因為他的水準已超過常人。但這個層次還只能稱為寫字。然寫字缺少各類對比性的變化,即使有變化,也突兀感強,不諧調。
何謂“書法”。這裏指的是書寫技法。以專業的角度練習字形、分析筆意、剖析筆法,是在寫字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的階段。此時的作品,間架、形骨皆備。起筆和收筆的方向、提按、速度,以及線條產生的質感,佈局章法等等,均符合專業的書寫法則。已初步掌握古代經典書法的用筆技巧和運行方法。其表現形式是用技巧寫字。以粗略觀之,作品使人感覺已無明顯的不足,也會有各類對比現象,雖然“下筆有由”,但主觀意願成分占主導地位。簡而言之,工巧刻板、缺少生機,率意不夠、法度有餘,或拘於形質、失其天趣,還不足以到達道的境界。
祖國傳統文化的鼻祖老子《道德經》曰:道可道,非常道;《易傳》曰:一陰一陽謂之道;老子又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氣沖以為和。就是說,如果講出來的道就是沒有變化的道,所有事物都存在兩個相互對立的方面,由對立的兩個方面產生第三者——氣和——達到陰陽平衡。簡言之,道是氣和、諧調,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規律。無論是政治、經濟、自然、科技等等,無不體現著道的規律。如違背了這個規律,必將達不到預期的目的。“書道”也然。
何謂“書道”。“書道”的作品表現是:藝術感情與表現形式的統一,法度與意趣的統一,字內功與字外功的統一,經意的與自然的統一,作者的生理與精神的統一。從筆法、字法、墨法、章法上來看,其曲直、藏露、疏密、方圓、正斜、開闔、顧盼、向背,必使呼應;黑白、濃淡、動靜、虛實、澀疾、剛柔,融達貫通。整體以觀,氣韻生動、錯落有致,天真爛漫、陰陽互融,意法相偕、神形兼備。符合既對立又統一的規律。此時的作品,神完韻足、天機自運,淋漓酣暢、出其不意。如神龍遊天,變幻莫測、似群鳧戲海,波譎雲詭。是不能重複的,是可遇不可求的。這個層次,正是我們學書者追求的目標。傳說王羲之在書《蘭亭序》後又寫了數遍,均未能超過首次書寫的水準。所以有意為之,多不能至,刻意追求,難以呈妙。
人們常說,學習要*悟性。所謂悟性 不是指人的智商高低, 聰明與否,而是指人的心態 。心態平和,不被情緒、觀念、欲望所左右,具有獨立思考、自主判斷能力的人,就是悟性高的人。所以我們致力於“書道”者不能只練苦功,而不去解悟其中奧妙。古時的一些佛門高僧、修道高士並沒有對書法去著意苦練,但由於有悟道的體會,才留下許多傳世之作。顯然一味苦練是徒勞無益的,必須要有筆外的心靈感悟。 是我們在掌握了書寫法則的同時,應多練和思辯,才能了悟化境。
二、關於立志和目標
書法藝術涉及哲學、美學、文學、心理學等等諸多學科,要研究它則需要堅強的毅力和發自內心的強烈喜好。立志就是要有志于書法藝術,立志成為“大家”。古人云: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立志要高遠。書法藝術,藝無止盡,應窮畢生精力,傳承文化國粹,探索“書道” 規律,從而去登峰造極,而不至於徘徊不前、半途而費、虛度年華。“書道”就是我們的目標,要根據自己的情況,按計劃、按步驟去實施。
許多人學習書法是沒有目標的,趕趕時髦,學點手藝,沾點文人之氣,稍遇疑惑,知難而退,進而興趣漸失,半途而終。也有些人,稍有長進、外人讚譽,就沾沾自喜,感覺甚佳。結果幾年、幾十年過去了,人老書未老。或為自己找其他原因,如缺少才氣、缺少天賦等等。我們承認,人的確存在天賦、智慧、悟性上的差異,但這不是絕對的,俗話說勤能補拙,有志者事竟成。只有抱定志向、鍥而不捨、尋師問道、領悟書理,不僅能涵養性靈、旁通學問、昇華人格、變化氣質,更能通往成功之道。
三、 關於選帖
帖(包括碑)是我們學習書法的老師,這老師有很多學問,要*你去接近他、理解他。請什麼樣的“老師”來幫助、指導我們學書法,這是很重要的。我們通過 “寫字”階段,掌握了“書法”法則,就要向“書道”方向前進。
古代法帖流傳至今經歷了歷史的篩選,優存劣汰。選帖要取法乎上,這個 “上 ”指什麼呢?一是作者人格、人品、才學智慧方面的上;二是作品筆墨技巧高超,有脫俗清新的氣息;三是有一定歷史脈絡傳承;四是所選之帖,見了就生喜歡心,欲與溝通。
初學者還要儘量避免選擇書寫風格較為強烈的字帖。如欲學行草,宜從晉人入手,“不入晉人格,終成俗品”。晉人以“二王” 為精妙。在掌握 “二王””的技法後,可上下求索、博涉約取、化古為我,進而漸成風格。
我們應靜心息氣研讀碑帖,細察線條的剛柔曲直,間架的開合奇正,用筆的中側變化。從而由表及裏,讀其內容,品其神采,觀其氣質,揣摩作者的書寫背景、心境。上乘之碑帖蘊藏著作者深厚的學識、氣質、修養,在讀帖過程中其良好的資訊就會傳導至大腦,漸存細悟,自有會通。
四、關於臨帖
許多行家說臨帖要越像越好,我認為這是對“寫字”和“書法”階段而言,是從無法到有法的一個過程,所謂“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但是依樣畫葫蘆,不加分析,寫像了也是僵化的,不等於掌握。臨帖一味強調像,執著於線條、結構的精到,而忽視字勢的法則,這是不可取的。
我們要走出“書法”階段,不能僅停留在形像上。要從似到不似,也就是從不理解到理解的過程。所謂的不似是要在理與法的範圍內。由形及法、離形得似,形意結合、貴在神似,就是我們通常講的意臨。意臨是臨帖的高級階段,是創作的基礎。而師心自用,僅憑己意,信手直書,亦自欺欺人。
有些學書者擔心,大家都臨習一種或幾種帖,會產生千貌一面。其實不然,因為學同一帖,由於其氣質、稟賦、學識、理解能力的差異,就會產生不同的節奏、情趣、線條、結體、風格。
臨帖要以一帖為主、守之須堅,先精後博、有取有舍,才能不落古人窠臼。
五、關於創作
《道德經》說:“道法自然”。書道也要合乎自然的規律,創作也然。自然是書道的最高境界。如《蘭亭序》、《祭侄稿》、《黃州寒食詩》等都是作者自然流露的,不是光憑作者的主觀意識所能追求的。正如泰山的雄偉、華山的險峻、峨嵋的蒼翠、廬山的奇秀一樣,都是天趣盎然、自然造化,非人為所及。
如果我們雜欲束身,帶著功利心而刻意創作,不惜紙墨、反復書寫、刻求工巧、取媚於人,結果是顧此失彼、事與願違,不期拙而自拙,有意於佳而不佳。往往只留下形骸,而非遣情達興之作。這是不了解“書道”的規律,是痛苦的事,正如佛家所言“有求皆苦”。要知道藝術是不能重複的,重複的就不是藝術。雖然這副形骸形式別致、色彩奪目、製作精巧,時而也能博得評委的認可、參展,但仍與“書道”相距甚遠。
創作需要人格的修養、學識的積累、“定力”的修煉、良好的人文心態,還要懷著平常心去創作。
創作對技法的掌握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不能被技法所障礙,成為技法的奴婢。技法是手段而非目的,如能驅使技法,才能達到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意境。
根據筆者實踐的經驗,首先,此時要有強烈書寫欲望,應對所書文字及內容,心中有度,避免太熟內容,太熟了就會公式化、程式化。其次,對作品的字體、風格、形式、章法、效果作大致的設想,此謂意在筆先。但切不可考慮再三、過於安排、形在筆先,此乃書法創作之大忌。還要有窗明几淨、紙墨精良,正念俱足、神閒氣定,心無掛礙、他事俱忘,興之所至、意不在書,有這些內因外緣的和合,妙得自然的佳作往往就此誕生。
此時的創作應是一種性情的流露,靈感的噴瀉,瞬間的頓悟,能左右逢源,時出新意,無法而法,不期工而自工,無意於佳乃佳。所以進行書法創作時,要把身心狀態、周圍環境調整到最佳狀態,而不受名利欲望等其他因素的干擾。如果理解了這個道理,相信我們的書法創作水準一定會有一個質的飛躍。
書法之道,博大精深,學書之法,本無定法可言。綜上所述,言不盡意,雖為一家之言,乃是我的學書感悟,與同道分享,我心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