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陶然草堂 http://trct.net

陶然草堂书画网站是广大书画爱好者免费的学习交流平台,让我们的辛勤劳动为您提供更多的书画专业信息,共同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努力!
共9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原创]【古林探源】之三:曾外祖张桢泰和他的“登科”匾额

1楼
小胡 发表于:2016-9-20 15:55:29

 

[原创]【古林探源】之三:

曾外祖张桢泰和他的“登科”匾额


                摘自毛燕萍[砚余燕语]


●2010年1月4日,元旦刚过,与父母同去鄞州古林葑里村。耀章公公指引我们去一家农户察看,在他的引导下,我们惊奇地发现了我曾外祖父张桢泰所书的“登科”匾额。这家农户用匾额作门板使用,板面早已风化排逢,上款两行小字因为接近地面已磨糊不清,居中的“登科”大字及落款“光绪八年壬午科乡试中式第三十名举人张桢泰立”清晰可见,这个意外的发现让我们喜出望外。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2楼
小胡 发表于:2016-9-20 15:56:18

 

●   2010年4月8日,打开邮箱,给远在美国的弟弟毛磊发邮件如下:
       
      磊弟:

      周二(4月6日)与父母一起又去古林,耀章公公的侄儿将"科登"匾换下,装了铁门,现匾暂放在张氏祠堂,我们一起去耀章公公家,找来他侄子,父母给他侄儿1200元,用于做门及答谢费。葑里村的乡亲很纯朴,不肯收取答谢费。我们一再表明诚意,才不好意思收下。


      母亲说,此匾待大舅来甬时,同去古林看过后再作打算。

 

      耀章公公借给我二本民国版葑里张氏宗谱,文革时作为"四旧",在家家户户搜走,文革后,村里要每族领一本作为档案保存.他们去时,在一袋帐册中发现本族宗谱,曾经水灾,已成泥团,他们将宗谱放在大盆内用水化开,一页一页揭下托裱成册,一册在手,犹如出土文物一般。

 

      我拿到此谱,细细妍读,深感先祖创业艰辛,其中有外高祖的文章载入,惜因残缺,断断续续,不成篇章.尽管如此,也感珍贵异常.如对至宝。

 

      你若下次回甬,带上U盘,可考去珍贵的祖上资料研读。其实,祖上每隔几代,有些甚至卖田卖房修善宗谱。看来很有必要,后辈读得祖上行述记载,顿生敬意,能鼓励发奋进取。

 

     我们仨是坐公交来回,一路谈笑,母亲感言,此乃天伦之乐也!是夜,忽想起,往后每隔一周半月,陪父母悠游一次。次日,告知父母,十分开心。公交出行,绿色环保,经济实惠,又可适度运动,何乐不为啊!

 

     先聊到此,从网上下载十八代称呼附后:


                                    姐:燕萍2010年4月8日


 

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 


上按次序称谓: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即: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书中说:因人怀胎,鼻先受形,故鼻祖为始祖。 


下按次序称谓:父之子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读kun)孙,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耳孙。即:子、孙、曾、玄、来、、仍、云、耳。书中说:耳孙者,谓祖甚远,仅耳目闻之也。


3楼
小胡 发表于:2016-9-20 15:57:50
 

●  2010年5月24日上午9点半,先生驾车,带我与父母一起去古林,至耀章公公家,归还葑里民国版残本原件,并送二本复印装订成册后的民国版残本。复印时未敢离开一步,用了二个半天时间,并发现其中有一页缺页,便告诉耀章公公,今后可将复印件借人查阅,以免珍贵原件散失。

      大舅因房屋装修未能来甬,临近梅雨季节,怕匾额放在乡下受潮,因此,今天准备先将"登科"匾运回宁波.


      我们一起赴张氏宗祠,一起将曾外祖的匾额抬到车上,用绳子与布将其固定,匆匆告别耀章公公回甬。匾额大,宅中放置不易,暂放在鼓楼陶然草堂,运回后悉心用软笔清理,凉干,用厚布遮挡,以免再度受损。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4楼
小胡 发表于:2016-9-20 15:58:22
  ●  6月22日,近日除教学外,事务繁多,晚餐后感觉十分困顿,在草堂长木橙上倦卧少顷,精神似有恢复,即起身,晚上有学书学琴之约。


      前几天,父母和二位舅舅商定,要将“登科”匾额损赠给海曙文保所。至晚上十时,将考查的相关资料疏理小文一篇《 曾外祖张桢泰和他的“登科”匾额》一千二百余字,用于次日曾外祖父“登科”匾额交接。不觉已过子时,洗漱就寝,深夜二点,全无困意。


附:《 曾外祖张桢泰和他的“登科”匾额》


      我的曾外祖父张氏名讳桢泰(1856-1906)乳名松寿,字薇州,光绪八年第三十八名举人,据鄞州文史资料载:任“清敕授文林郎右副都御史巡抚浙江盐政使之职”(原始资料待考)。时隔二十年,其长子,即我的外祖伯中举,父子相隔二十年中举 ,门楣显赫,传为佳话。旧时祖上故居门台有同治十年进士陆廷黻所题的“父子登科”匾额,(长与宽均远远大于"登科"匾)查询无果,谅已毁于动乱。曾外祖在世时曾在家乡葑里曾开采十胜景,惜也不复存在。

      2010年元月,我与父母同去葑里探源,惊奇地发现我曾外祖父张桢泰所书的“登科”匾额。农户用匾额作门板使用,板面风化,略有排逢,上款两行小字因为*近地面已磨糊不清。该匾原悬于府中,应是曾外祖为外祖伯中举时所题。正中的“登科”两大字及落款“光绪八年壬午科乡试中式第三十名举人张桢泰立”清晰可见。这个意外发现,令全家人如获至宝。四月,向农户购得此匾,运回宁波,悉心清洁,置于草堂,盖以厚布,以防再度受损。


      曾外祖一生勤奋好学,于文师归熙甫,于诗嗜吴骏公,于书学颜鲁公。生性耿直,一生清廉,时有俭训教导后人,后人亦多不铺张,知足常乐。年至四十,并不得志,于郡城孝廉堂授学为业,开课授徒,教书育人, 门下弟子极盛。即便如此,客授所获不足澹一家,赖曾外祖母织治以补不足。


      据民国版葑里张氏谱残本记载,曾外祖十九岁配庠生春森公之长女郭氏。曾外祖母,生于咸丰八年戊午十二月二十六日巳时,卒于民国二十六丁丑六月十九日丑时,享年八十一岁。葬于东岸畈泥沟墩碑刻清敕授文林郎松寿张公墓。


     曾外祖母出身书香门弟,知书达礼,勤俭治家,相夫教子。其长子,即我的外祖伯张氏名讳原炜(1880-1950),字于相,号悦庭、晚号葑里老人,又以于相置之。为清光绪二十八年举人,时年方二十二,春风得意。其熟读经史,尤精史记,曾评点《史记》和《五代史》,与冯君木,陈训正并称甬上名儒。曾任鄞县教育会副会长。名噪一时的童第德、罗惠桥、杨菊庭、汪焕伯、吴泽、袁孟醇均出自他的门下。1912年,历任浙江省议会第二、三届议员。书法入欧虞。当时,凡甬属名人的寿幛、墓志、地方建筑、碑碣等多有他的手笔。鄞县通志馆成立时,兼任文献志主任,着有《葑里剩稿》四卷54篇。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与我外祖伯多有往来,沙老自述的《书学师承交游姓氏》中提到问业同县张于相原炜。

     其次子即我的外祖父张氏名讳原燿,乳名雨田,字禹甸,号朗庭。生于光绪十年甲申闰五月初六,卒于民国二十三年甲戌三月初四。因当时科举已废,未得功名。外祖父是当时的同盟会成员,葑里乡第一个剪掉辫子,参加辛亥革命。曾任民国版《鄞县通志》书记。书法有名于时,题甬上“一元桥”、“一二八桥”等匾额多处,因宁波旧城改造未能妥善保留。书题《宁波小同行永久会碑记》,石碑现存宁波钱业会馆,《甬城现存历代碑碣志》中也有记载。墨迹有行书《静夜轴》《空山轴》存于宁波天一阁。


      今遵二位舅父和母亲所嘱,将曾外祖所书“登科”匾额捐赠给宁波市海曙文保所,如惜别亲人依依不舍。但愿世道长安,后辈随时都可一瞻祖上遗迹。善哉善哉!


                                     庚寅夏月晚辈毛燕萍拜记于甬上陶然草堂
5楼
小胡 发表于:2016-9-20 16:00:08

●  2010年6月23日上午9点半,应约在陶然草堂有我曾外祖父“登科”匾额捐赠仪式。文保员李文国早早静候在陶然草堂门口。

      随后,父母亲、宁波晚报记者吴震宁、海曙文保所所长裘燕萍相继到来。

      我将昨晚整理的文稿,以及鄞州文史中相关文献复印资料交与记者,并简约地说明此匾的来历,曾外祖父的平生。

      裘所长将捐赠证书颁发给我母亲,我们将匾额赠与海曙文保所,双方在匾额后依次站立合影。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6楼
小胡 发表于:2016-9-20 16:01:09

当天,我与记者吴震宁,文保员李文国一起去中山公园察看<宁波商会碑记>.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7楼
小胡 发表于:2016-9-20 16:01:41

●  该碑由我的外祖伯张原炜撰文,沙孟海先生书丹,赵叔儒先生篆额.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8楼
小胡 发表于:2016-9-20 16:02:24

可惜!如此珍贵的<宁波商会碑记>,未能妥善保管,已经严重风化.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9楼
小胡 发表于:2016-9-20 16:03:13

  

立于宁波钱业会馆中的《宁波小同行永久会碑记》,为我的外祖父张原燿所书,现今得以保护。并列入章国庆、裘燕萍编著的甬城现存历代碑碣志一书。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共9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0 条, 页签: [1]

版权所有:陶然草堂 E-mail:cnshww@163.com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trct.net
浙ICP备19045308号

浙公网安备33020502000010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4688 s, 2 queries.